一片深情润汝城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舒文 通讯员 李长江 黄为
“昨天我去看了汝城县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学校里有教学楼、宿舍和食堂,营养午餐是免费的,孩子们很开朗,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基本解决了义务教育普及化的问题,但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又突出出来。‘十四五’时期要着力解决这个问题,要好好研究。”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沙考察时强调。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一年前的殷殷嘱托,成为开福教育人砥砺奋进的力量。作为长沙唯一一个对口支教郴州市汝城县的区县,2014年以来,开福区已累计选派201位优秀校长和老师先后在汝城开展支教,有效促进了当地教育发展。2021年9月14日,又有34名优秀校长和教师再次奔赴当地,接力展开为期一年的支教。
守望相助,“半条被子”精神连接长汝两地
2020年9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一到湖南,直接赶往汝城县沙洲瑶族村,考察了“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此时,在距离陈列馆仅2.5公里远的汝城四中,来自长沙市开福区新竹第二小学的屈艳老师正与其他两位开福区老师在此支教。得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汝城考察,老师们兴奋不已。次日晚上,屈艳和另一位支教老师赵艳辉跟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步伐,冒雨前往沙洲重温了电影《半条棉被》。
汝城县是长沙市开福区教育局对口支援湖南省“三区”定点支教地。过去,这里因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教师人才引进也相对困难。
相比之下,在距离汝城近400里的长沙市开福区,近年来教育发展迅猛。“回望昨天,‘半条被子’是守望相助的时代精神。而今天,当开福区的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后,我们应弘扬‘半条被子’的精神,与教育相对薄弱的汝城县共享发展成果,为那里的群众送去最需要的‘被子’。”开福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龙舟介绍,在开福迈向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快车道后,应牢记嘱托,以“三区”支教等方式,将优质教育资源向全省教育薄弱地区辐射,为全省教育高位均衡发展贡献长沙力量、开福力量。
9月14日,开福区34名支教老师经过6小时的车程,抵达了汝城。这些老师都是经过开福区教育局层层选拔的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未来一年,他们将分布在汝城四中、汝城五中、汝城七中、汝城思源实验学校等九所城乡中小学,贡献长沙教育的力量。
这是开福区派出的第八批支教队伍。
听说今年长沙又有三位老师来支教,汝城七中党支部书记黄房生难掩激动:“这些天,每天都盼支教老师早点到来,现在终于把他们给盼来了。”
汝城七中曾是一所薄弱学校,学生总共才数百人,随着汝城县发展重心的南移,学校周边的楼盘多了起来,群众对南城的优质教育资源变得尤为迫切。对此,汝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学校提质改造、师资分配上都给予了倾斜,学校的年轻教师也越来越多。“然而,年轻教师有干劲,但是教学经验和方法相对欠缺,需要迅速成长。”黄房生说。
一边是群众“急”需优质教育,另一边又是年轻教师成长“慢”,这“一急一慢”难题该如何破解?“是不是可以引进长沙来的支教老师?”2020年9月,开福区支教老师袁爱民、王红霞的到来,让黄房生如获至宝。“好钢要用在刀刃上”,黄房生将他们安排在了九年级,分别教化学和语文。
支教期间,尽管袁爱民一周有14节课的教学任务,但是她对教学一丝不苟。由于学校没有化学实验员,实验仪器管理不规范,药品也不齐全,因此,要上一堂化学实验课难度不小。因为难,学校的化学老师习惯了视频讲授。但袁爱民深知,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正确示范,然后动手操作,发现其中的奥妙,才会逐渐喜欢上化学、爱上化学课。于是,课前,总能看到她在实验准备室、仪器室、药品室里奔波。她的到来,也让学生更喜欢化学课。
除了给学生上课,两位支教老师还给学校老师上公开课,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该校教务主任曾慧就是一位受惠者。
曾慧说,以前由于缺乏名师引领,她也遇到了瓶颈,直到得到了袁爱民和王红霞老师的引领,她才找到了其中原因。“两位老师不仅备课,而且还‘备生’,他们上课前会把每一位学生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再因材施教。根据他们的办法,我试着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注重与学生互动,最后得到了学生的喜爱。”积极吸收支教老师的经验,曾慧迅速成长,所任教的班级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孩子们成长迅速,2020年她被评为郴州市教育质量先进个人,成为汝城县获此荣誉的三名教师之一。
“一个老师会带动一群老师,一群老师会带动全校的老师。”在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汝城七中也从生源流失的薄弱校变成了学生和家长争着想去的学校。与此同时,汝城五中、永丰中学等多所学校也发生很大了改变。
师者仁心,用“被子”捂热留守孩子的心
今年已是开福区对口支援汝城教育的第八个年头,一批批老师在这里续写了“半条被子”的故事,捂热了一届又一届孩子们的心。
开福区新竹小学钟茁是去年来到汝城县思源实验学校支教的。“班上55个孩子,80%是留守儿童。”钟茁为了让孩子们说好普通话,想尽了办法。课堂上,她采用编顺口溜和儿歌的方法增进孩子对拼音的理解和认识;用涂色区别记忆法使抽象的拼音符号变成一个个美丽的彩色记号……然而,一堂拼音课上,“朗读火车”开到一个叫小恩(化名)的孩子面前时卡住了,无论同学怎么叫他的名字,他头也不抬,只是沉默地低着头,手里卷弄着衣角。后来,钟茁才知道这个孩子因出生时缺氧导致轻微脑瘫,他的母亲抛下他离开了,父亲外出务工养家。那天晚上,钟茁在床上辗转反侧,“我恨不得自己拥有魔法,重新赐予他健全,赐予他勇气。我知道,我没有魔法。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语文老师!”
无法入眠的她索性爬起来为这个孩子写练习发音的计划。此后的每天课余时间,钟茁都会带着小恩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终于等到了班级拼音抽测那天,轮到他读拼音了。只见他拿起他的抽测题,一改以前的羞涩沉默,大声朗读起来,他自信的模样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掌声。
有一天,小恩将长沙老师的手摊开,比划着:“我有这么这么这么爱你!”“也许这就是生命唤醒生命的力量!”从教30多年的钟茁热泪盈眶。
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今年8月,在开福区召开的支教动员大会上,支教老师代表的分享感动了台下的凌敏。凌敏是开福区清水塘溪泉湾小学的一名老师,从教至今已有12年。两年前,她已萌发了支教的念头,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成行。那天,听到清水塘北辰小学一位支教老师分享的用爱帮助学生成长的故事后,她下定了决心,带着自己上五年级的孩子一起去汝城县思源实验学校支教。9月15日,她以班主任的身份出现在了汝城县思源实验学校1709班的教室里。
“这些年来,来支教的开福老师很少向我们提要求,都是服从安排。我们知道这些老师实际上吃了很多苦,但他们从不抱怨,全心投入。”汝城县教育局党委副书记黄水生向记者介绍,每一批老师支教期满,受援学校都会上演感人的一幕幕,师生紧紧相拥,久久不舍。“长沙老师们对汝城教育的点滴奉献,都记在了我们汝城人心里。”
聚光成束,长沙与汝城共享优质教育成果
“每一位支教老师都是乡村教育中的一束光,聚光成束,照亮乡村教育路。我们曾经、也会永远把这份热情挥洒在汝城和长沙教育的热土上。”北雅中学支教老师陈科技说。
开福区教育局副局长谭广林介绍,近年来,开福教育发展迅速,每年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为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好上学”“上好学”,开福区不断抬高教育发展坐标,在9月10日召开的开福区实施卓越工程建设教育强区推进大会上,开福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到2025年新建或改扩建学校30所以上,新增优质学位40000个以上,建成优质教育资源聚集区。
在此背景下,开福区其实需要大量名师加持,如同1934年借宿汝城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老人家的3名女红军,需要被子取暖来完成长征一样。然而,3位女红军在临走时将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了更需要被子的老人。“从某种意义上讲,开福区与汝城县的对口支教故事,是‘半条被子’故事在教育领域的续写。”一名长沙教育人士感慨。
“这些年来,一批批支教老师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名师送课等多种方式,影响到了汝城更多的老师,帮助汝城从靠外部输血逐渐实现自我造血的目标。”汝城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欧阳伟立表示。
在汝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汝城教育发展很快,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每年学生都在以5000人的规模增长,最具说服力的是回流的学生人数同样也在增加。根据汝城县教育局统计,2018年学生回流人数为613人,2021年则增加到了885人。此外,汝城2017年顺利通过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评估认定。在郴州市的教育综合评估中,汝城县已经连续两年排名全市第一。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等薄弱学科也大大提质。与此同时,汝城县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学府,接受更优质的教育。
“这些成绩背后,有着开福区支教老师的一份功劳。”欧阳伟立表示。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未来,开福区以实施卓越工程为抓手,充分发挥卓越名师、卓越校长、卓越学校的叠加效应,增强开福建设教育强区的原生动力,用‘半条被子’的精神,将长沙优质教育资源分享到更多需要的地方。”龙舟坚定地说。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