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建”全面封顶!“科里科气”的湘江科学城“少年初长成”

相链区块链

湘江早报全媒体记者 柯鸣 见习记者 李先强 

一座“新城”的诞生,承载的是繁华与机会。

春日的湘江之畔,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场科技创新与城市发展的交响曲正激昂奏响。4月3日,记者来到建设现场,亲眼见证湘江科学城的标志性项目之一的科学交流中心提前58天完成主体结构封顶,标志着湘江科学城“五大建”全面封顶,这也意味着湘江科学城全面建成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回顾孕育之路,这座“科里科气”的湘江科学城,已是“少年初长成”——

2021年10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启动湘江科学城规划建设;

2022年11月,省自然资源厅举行湘江科学城规划工作新闻通气会,揭开了它的面纱;

2023年12月22日,湘江科学城7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达227.9亿元;

2024年2月19日,中南大学智能交通研究中心等“一中心两基地”揭牌,落户湘江科学城;

2024年4月21日,湘江科学城推介暨“校友回湘”专场活动在深圳召开;

2025年3月18日,湘江科学城重大项目集中签约,36个优质项目引资415亿元;

2025年4月,湘江科学城“五大建”全面封顶,预计于2026年建成投用……

翻开2025年的计划表,湘江科学城共铺排政府投资项目76个,预估年度投资约50.47亿元。其中,湘江科学城首开区预计于2026年建成投用,未来之城的雏形已经跃然纸上。

湘江科学城“五大建”全面封顶,这也意味着湘江科学城全面建成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均为 通讯员 供图

湘江科学城“五大建”全面封顶,这也意味着湘江科学城全面建成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均为 通讯员 供图

封顶!43万平方米科创地标刷新“湘江速度”

一座城市的高地在哪里?无疑是科创。

拥有一座新高地——科学城,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增添的不仅仅是浓浓的科创气息,更是一种意气风发的前行力量。

当塔吊的钢铁臂膊在春日的晨曦中勾勒天际线,湘江科学城正以创新为墨、科技为笔,在湘江西岸解码未来城市发展的“密码”。湘江科学城的建设,不仅是长沙城市空间的拓展,更是一场关于科技创新与城市发展的深度变革,其意义已超越地域范畴,正在重塑中国中部创新版图的话语权。

湘江科学中心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约425亩,总建筑面积约43.4万平方米,含交易展示中心、科技服务中心、科学交流中心、湘江创新港、湘江院士港五个部分。目前“五大建”已全面封顶,整体计划在2026年建成投用,将大力推动湘江科学城产业发展。

此次封顶的科学交流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1.7万平方米,总投资19.8亿元。

此次封顶的科学交流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1.7万平方米,总投资19.8亿元。

“此次封顶的科学交流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1.7万平方米,总投资19.8亿元,将与周边岳麓山实验室、湘江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形成联动,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创新生态链!”湘江集团梦想置业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崔贵庚介绍,交易展示中心将建成中部乃至全国知名的科学新地标,融合科技成果交易、展示及科学艺术,涵盖科技交易大市场、科技展示区、辅助展示区;科技服务中心建成后将为湘江科学城提供人才、企业、政务及商业配套服务的场所,包含智慧城市管理等平台;湘江创新港将打造集共享办公、孵化中试、共享实验室的创新服务平台,包含国家级科创企业孵化器,主要服务科技初创、成长型企业;湘江院士港将打造花园式低密科研基地,服务前沿重大攻关院士团队。

从技术的层面看,湘江科学城项目展现的装配式建造、智慧工地系统等创新实践,未来或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范式。科学交流中心等项目采用全球领先的阳极氧化铝板饰面工艺,确保建筑兼具现代美学与绿色低碳特性,一座智慧、绿色、创新的科学地标正拔地而起,并在未来成为展示湖南科技实力的新名片。

从区域协同的视角看,湘江科学城将与周边岳麓山实验室、湘江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形成联动,将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生态链。这种“实验室—中试基地—产业集群”的垂直整合模式,正在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世界级难题。未来,湘江科学城将会催生出量子计算、基因编辑等颠覆性技术。

从前瞻的角度看,湘江科学城在规划之初就植入了“三生融合”理念。长沙市一中(湘江科学城校区)、双湖家园等民生工程与科创载体同步推进,“三纵四横”路网与白庭路隧道等基础设施的智慧化设计,预示着湘江科学城将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统一。

破局!153平方公里背后的科创革命

许你一座城,这是湘江新区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区的诚意。

自湘江科学城开工以来,一直汇聚着“万千目光”。湘江科学城是湖南全力推进的重大标志性工程,规划总面积达153.65平方公里,集聚重大科学装置、科技型企业研发机构、高校院所和中试熟化平台等创新资源,是集科研、教育、产业于一体的“科创高地”。

距离湘江科学中心不远的湖南大学科创港现已全面完成桩基施工,进入基础及主体建设阶段,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一座集教学、科研、生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校园空间。

“科创港校区建成后,我们将一次性入驻功能核酸基础科学研究中心、新材料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先进半导体技术与应用工程中心、生物与生命医学交叉科学创新平台等10余个前沿学科科研平台,集聚约2万名高层次人才。”湖南大学副校长、科创港校区建设指挥部指挥长汪卫斌介绍,科创港校区将进一步支持学校有序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和研究生培养规模,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

除湘江科学中心“五大建”项目外,湖南钢铁技术研究院、初源新材料研究院、湘江科学城新材料基地、湖南师范大学科创港等项目也都在加足马力推进建设中。

湘江科学城的发展离不开民生保障项目的强力支撑。从基础的教育资源供给,确保孩子能就近享受优质教学,到充足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助力实现住有所居……民生保障项目全方位覆盖居民生活。唯有扎实推进各项民生保障工作,湘江科学城才能在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

位于湘江科学城的长沙市一中(湘江科学城校区)项目建设已接近尾声。

位于湘江科学城的长沙市一中(湘江科学城校区)项目建设已接近尾声。

位于湘江科学城的长沙市一中(湘江科学城校区)项目建设已接近尾声。从最新航拍画面可以看到,所有楼栋均已完成封顶。站在校园内,能看到工人们正在进行主体内外装修与室外附属设施、田径场和园林景观等施工。这个备受期待的教育项目计划在今年6月正式完工,并于秋季学期投入使用。长沙市一中(湘江科学城校区)是湘江科学城内重要的教育配套,也是长沙市一中“一校两址”的创新之举,建有初中部和高中部,规划96个班级,预计可容纳4200名学生在校学习和食宿。

摊铺机、压路机等大型机械齐上阵,施工人员正充分利用晴朗天气,紧张有序地开展路面工程的水稳摊铺工作……湘江科学城的首开区“三纵四横”路网也在加速推进,这将进一步提升湘江科学城的交通承载能力,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力。

据悉,湘江科学城“三纵四横”路网中的 “三纵”为白庭路、惟楚路(原观音湖路)、海牛路;“四横” 为科创大道(原白云城际干道)、暮坪大桥河西联络线、星瀚路、科学城大道。

“土石方、排水、桥涵、边坡支护等工程已基本完成,进入路基水稳施工和人行道路侧平石铺贴。”科创大道(原白云城际主干道)项目负责人林虎介绍,科创大道是一条重要的东西向融城干道,西接湘潭白云路,东连长沙潇湘大道,全长约7.34千米,计划今年6月完成建设。科创大道建成后,将连接坪塘通用机场、智能网联国检中心等,丰富湘江科学城内部路网,为湘江科学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

科创大道(原白云城际主干道)正加速建设。

科创大道(原白云城际主干道)正加速建设。

同时,在湘江科学城首开区范围内,蔡伦路已启动二层水稳施工,正在进行桥梁附属结构等施工,计划今年8月建成;为盛路、惟楚路等“三纵四横”路网也全面启动建设,建成后将进一步织密首开区路网,提供更便捷的交通。

产业与民生并举,湘江集团正加速推进湘江科学城产业及民生保障等工程建设。湘江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利刚表示,湘江集团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践行国有企业使命担当,立足主战场、当好主力军,牢牢抓住片区开发和项目建设这一重要抓手,积极推动湘江科学城建设全面提速、全面突破,为助力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湖南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增势赋能。

未来!万亿级产业集群的起锚时刻

建设湘江科学城,并非长沙一时一地之策,而是这座城市谋局长远的战略,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是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之举。

2024年1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湘江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措施》,提出了支持湘江科学城建设的具体举措,明确将湘江科学城打造成创新成果策源地、创新人才集聚区、创新产业增长极、创新生态共同体、创新发展新引擎。建立省、市、湘江新区一体化工作推进机制,开展科技体制改革试点示范工作。将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谋划,支持“省四大实验室”等落地,引进培育国家级创新平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深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推广示范;加强全球科技交流合作,支持国际科技组织和合作平台建设等。

“湘江科学城有着‘两核’定位,一是成为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引领区’,二是湖南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核心示范区’。”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依托湘江科学城,湖南将力争在计算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和空天科学五大硬核科技领域,取得一批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

湘江科学城规划图。

湘江科学城规划图。

“湘江科学城的科创氛围特别浓厚。根据研发计划,我们下一步将搭建研发平台,做一些关键部件的国产化推动,和临床应用环境做有机结合。结合中心和院士团队的前沿技术研究成果,我们将加速项目在新区落地,形成全球最先进的质子肿瘤治疗的新一代技术。”在此前的湘江科学城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上,作为签约的院士团队项目之一,质子肿瘤治疗技术研究所将落地湘江科学城。该项目由丁洪院士团队、王秋良院士团队与长沙岳麓山前沿交叉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在湘江新区共同建设,依托丁洪院士和王秋良院士在质子刀技术上的研究成果,推进质子肿瘤治疗技术领域科学研究和产业化进展。

记者了解到,湘江科学城未来还将规划建设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集聚一流创新主体和人才,发展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打造集研发设计、深度培训、产业孵化、中试熟化等于一体的创新创业综合体,辐射带动全省创新发展。

科研中心环绕、校城深融、产业裂变……“科”之所向,“城”以培之,一座城市的“脊梁”在这里延展,湘江科学城必将筑起湖南湘江新区创新发展新高地,也必将创造新的辉煌。


附:湘江科学城部分建设项目最新进展清单

1.湘江科学中心

湘江科学中心规划总用地面积约425亩,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为59亿元,有五个分区:交易展示中心、科学交流中心、科技服务中心、湘江创新港、湘江院士港。其中,交易展示中心将打造中部乃至全国闻名的科技成果交易、科技成果展示以及科学艺术相结合的科学新地标,包括科技交易大市场、科学科技成果展示及科技场景体验;科学交流中心将打造湘江科学城面向国际的科技论坛、交流和会务的活动场所;科技服务中心将打造为湘江科学城提供人才服务、企业服务、政务服务及商业配套服务的场所,包括智慧城市管理及运营综合服务等平台;湘江创新港将打造以科技初创型、成长型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围绕湘江科学城产业规划方向,形成集共享办公、孵化中试、共享实验室于一体的全天候专业化创新服务平台;湘江院士港将打造以面向前沿领域进行重大攻关的院士先锋团队和主力团队为主要服务对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科学领域,形成集科学实验、重点研发、核心技术攻关等于一体的花园式低密科研基地。

项目进展:五大建已全面封顶,整体计划在2026年建成投用,将大力推动湘江科学城产业发展。

2.湖南大学科创港

该项目规划布局“重大科学装置”“技术研究平台”“前沿交叉学院”三大版块:即建设面向国际科学前沿的功能核酸化学基础科学研究、水下主动探测系统2个大科学(装置)中心;建设电能高效高质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功率半导体与集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海上风力发电装备与风能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桥梁工程安全与韧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硬质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0个研究平台;建设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公共卫生、未来技术、现代产业5个前沿交叉学院。

项目进展:湖南大学科创港项目全面进入基础及主体建设阶段,预计将在6月完成地下室结构施工,10月完成主体结构封顶。

3.长沙市一中(湘江科学城校区)

长沙市一中(湘江科学城校区)项目规划96个班(其中初中部36个班,高中部60个班),总用地面积约180亩,总建筑面积约10.82万平方米(其中高中部约7.87万平方米、初中部约2.95万平方米),计划于2025年6月竣工,2025年9月秋季学期开学前交付使用。

项目进展:长沙市一中(湘江科学城校区)项目所有楼栋均已完成封顶,计划今年6月建成,9月正式开学。

4.双湖家园

双湖家园项目是湘江科学城重要民生保障工程,可安置片区拆迁人口达4190人,规划设计停车位3090辆(其中地上215辆,地下2875辆),以满足湘江科学城首开区整体安置需求。

项目进展:双湖家园项目已进入主体施工阶段,迎来施工高峰,部分标段将于今年5月完成封顶。

5.蔡伦路

蔡伦路项目是湘江科学城首开区城市路网重要组成部分,道路等级为城市支路,路幅宽规划24米,全长为0.98千米。

项目进展:蔡伦路项目已启动二层水稳施工,同时进行桥梁附属结构等施工,计划今年8月建成。

【作者:柯鸣】 【编辑:柯鸣】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