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糖”故事⑥丨教学楼前坪,夏天有游泳池冬天有滑冰场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23日讯(通讯员 蔡金凤 全媒体记者 岳霞)暑假的每个傍晚,校园里欢声笑语,热闹非凡。络绎不绝的家长带着孩子直奔校园游泳池,换好游泳装备自由地翻腾。池中有游泳教练示范指导,池边有救生员轮流执勤——这是发生在1993年砂子塘小学里的真实场景。这样的场景在一所普通的小学上演,是否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校园里的露天游泳池,让夏天变得无比令人期待。学校供图

校园里的露天游泳池,让夏天变得无比令人期待。学校供图

  上世纪90年代,以钟克佩校长为首的校领导怀着“教育创新,敢为人先”的闯进和干劲,力求为学生营造更为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议在学校修建游泳池,供师生健身、娱乐。

惬意的课外活动。

惬意的课外活动。

  说干就干,校领导通过多方沟通、走访和考察,最终斥资11万余元在教学楼前坪一隅建起了游泳池。不多久,一大一小两个蓝色瓷砖铺就的泳池就呈现在了砂小师生面前。为了照顾所有学生的需要,特意将小泳池设置为浅水区,水位不超过50公分,大泳池为深水区,水位接近一米五。随着一股清流涌入水池,孩子们欢呼雀跃,一起见证了属于学校的历史性一刻。为了让泳池尽快投入使用,为师生服务,学校立马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后勤保障队伍,从设施保障到人员管理,从制度建立到现场管控,有条不紊。最终在1993年夏天,游泳池正式投入使用。

  “你家孩子报了游泳训练班吗?”“那当然啦,机会难得呀!”“放假了,我们一起去游泳吧!”“太好了,我都快等不及了!”“刚才我问过钟校长了,他说欢迎老师们暑假也来游泳、健身。”……那个夏天,“游泳”成了砂小家长、孩子和老师口中的高频词汇,更是潮流运动项目。

  一到傍晚,孩子们就恨不得一把将太阳扯下山,他们好拿着早已准备好的游泳装备——泳衣、泳帽、泳镜、游泳圈和海洋球,直奔学校,钻进游泳池,酣畅淋漓地游起来。

  每晚的六点到八点,成了孩子们最快活的时刻。水池里有由体育老师文昀和潘冬组成的游泳教练,手把手指导、示范;水边有以各科年轻男老师和保安组成的护卫队,轮流值守,为孩子们保驾护航。

  那时的条件虽不允许每人举起手机摄下一段戏水的视频,但眼睛和嘴巴的确不够用。只听得这边有爸爸在指导“游快点,腿用力蹬”,那边有妈妈在提醒“别去深水区,你还不够熟练”,爷爷奶奶更是手持蒲扇,眼睛盯着水池中间,还不忘和身边人夸耀“那个游得最快的就是我孙子”。要是这天有几个熟悉的老师下水了,孩子们游泳的劲头就更足了,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那声音在校园里回荡,振动了教学楼前的一树青柚。一时间,竟分不清这是假期的校园,还是欢快的游乐场。

  随着孩子们对游泳的热情持续升温,学校将它设置成英语夏令营的特色项目,让更多的孩子学习游泳技能,体验游泳的乐趣。在一次次训练后,看得见的是家长的笑脸和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升,看不见的是学校领导老师背后的默默付出和承受的压力。据当时的负责老师侯友林回忆,他作为体育组组长,受校长委托负责游泳夏令营的安全。他深感任务重大,从接受任务的那天起,就寝食难安,总是在脑海中一次次完善各种紧急预案,在现场一次次组织和提醒,定时给水池换水、消毒,为此他连续几年没有过一个完整的暑假,只为了能让学生开心、家长放心,把游泳活动顺利地开展下去。

  因为管理到位,组织有序,大家对游泳的热情持续高涨。游泳,也从夏令营延续到了学期中的第二课堂。孩子和老师们在下午放学后,可以轮流组织到游泳池游泳,为学校“无艺体,不砂小”的传统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能游泳的时节就变成了旱冰场。

不能游泳的时节就变成了旱冰场。

  为了高效利用泳池为师生服务,学校领导们集思广益,不能游泳的时候就把泳池的水放干就成了旱冰场。由学校出资购买旱冰鞋,学生可以在课后穿上旱冰鞋自由驰骋,放松身心。

  2014年,砂子塘小学发展日益壮大,学校班级数达到了48个,有近3000师生。为了适应学校发展,缓解学生活动场地紧张,学校经过慎重考虑,在雨花区教育局批准下,将游泳池改建为游艺园。如今,泳池已不复存在,但那“一次提议,两个泳池,二十载春秋”的故事,仍被砂小人津津乐道,更是开创了雨花区各中小学精彩纷呈的第二课堂的先河。一代代砂小人继承和发扬着“敢为人先”的魄力,秉承着“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理念,将艺体大众化落到实处,培养了一批批德才兼备、文艺双修的砂小学子。砂子塘小学也真正成为了家长口中的好学校,学生成长的欢乐园。

【作者:岳霞】 【编辑:张日】
关键词:雨花教育
>>我要举报
2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