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湖南校友张学东:从军工企业家到中将将领|校友回湘 杰出校友面对面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炎炎
【人物名片】
张学东,1934年生,湖南华容人。1952年考入湖南省立广益中学(湖南师大附中前身),后进入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子工程系,1958年后被选调到新成立的导弹工程系学习。毕业后先后在国家第三、第四、第六机械工业部工作。曾任南京长江机器制造厂厂长,国家电子工业部副部长、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国家机械电子工业部常务副部长,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59岁时穿上军装,调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1994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他还是党的十三大、十四大代表,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
【人物素描】
从湖南华容小县城,张学东凭借优异的成绩一路考入湖南师大附中、北京理工大学,并与军工结下不解之缘。在20世纪80年代,他曾凭借一台小小的电风扇,带领7000多人的国防军工企业闯出一条“军转民”的典范之路,也曾引领我国彩色电视机制造冲破技术封锁实现完全国产化。年近六旬之时,他被中央军委任命为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并于1994年7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这位“90后”湖南校友充满传奇色彩。
北京的冬天,阳光照在光秃的树枝上,在蓝色天幕的映衬下,线条简洁而有力。对张学东将军的采访,从夏天约到了冬天,终于成行。近日,记者与湖南师大附中党委书记谢永红一行,来到湖南师大附中1955届校友张学东将军的家中。拜访校友、续接情谊,这是师大附中的优良传统;更重要的是,即将迎来120周年校庆之际,师大附中与长沙晚报联合组成“校友回湘”寻访组,用笔和镜头记录天南地北的杰出校友与母校之间跨越岁月、割舍不断的深厚情怀,正如春节的团圆饭,无论多远,总在牵引游子归乡,母校的情谊也如这春节的灯火,温暖而永恒。
求学故事
“母校对我的培养,至今念念不忘”
一见面,张学东将军就紧紧握住谢永红书记的手。眼前的这位老者,身板挺直,笑容温暖而慈祥,瞬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交谈间,老将军从怀里掏出一个信封,面带神秘地抽出了一张黑白照片:“这是我们班毕业离校前的一次合影,我在家中找到的唯一一张附中的照片,能找到我也很惊喜。”照片中,几名身穿海军表演服的学生和年轻老师笑得灿烂,青春洋溢。照片背面落款时间为1955年5月25日,蓝墨色笔迹仍然清晰可见。“毕业生活本来蛮紧张,但我们因生活内容的丰富和多彩,致使这种感觉并不强烈。在一个星期六晚上,师院实习老师将要离别的前夕,为了欢送他们,舞蹈组的同学们表演了自己很喜爱的红海军舞。这张照片,就是舞照之一。虽然它只是一个平凡的舞蹈场面,却真实地反映了我们诗一样美好的生活。”张老感慨地说。
“附中师资力量很强,教学严谨,抓孩子的教育很全面。在生活方面,学校很关心很照顾我们,但又很宽松、很包容。”张老至今仍然记得,有一次,他把一只猴子带到学校和同学们玩,担心会挨批评,没想到老师们并没有责怪他,“这种温暖又包容的环境,对年轻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母校对我的培养,我至今念念不忘。”张老说,高三毕业时,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派人专门来附中选学生,他凭借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被选中。“正是因为附中的推荐,从此以后我走上了军工之路。”1955年9月,张学东带着两双草鞋、一坛辣椒和简单行李来到北京,靠着每月12元的人民助学金完成了北京工业学院的学业。毕业后,他留校从事科研工作,和雷达、导弹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军工专家到中将
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人,一定对蝙蝠牌电风扇还有印象:它打破了铸铁电风扇的历史,以轻盈的姿态风靡全国,为我国赢得了家用电器产品的第一个国际金奖。而作为国防工业军转民的先驱和典范,蝙蝠牌电风扇正是张学东亲手培育起来的市场奇迹。
“奇迹是被形势逼出来的。”张老说,1975年,组织任命他为南京长江机器制造厂厂长,这是一个拥有7000多人的大型国防军工企业。当时,全国上下诸多军工厂都面临着生存考验,他没有退缩:“军工企业订单急剧下降,工人没有活儿干了,逼得我转变思想,探索民品生产,以此作为军工厂的新出路。”
如何找到军转民的准确对接口?探索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张学东回忆,当时他们试验过不少民品,收音机、彩色电视机、广播设备等都因条件所限,没能实现批量生产。1977年,张学东将目光锁定在电风扇生产上。
当时市场上已有上千家电风扇生产厂家,如何在一众“老品牌”中杀出重围?工科出身的张学东独辟蹊径,首次提出用工程塑料来做电风扇,不仅成品更轻便,还便于规模生产。他更是利用了工厂生产雷达关键配件的技术,将电风扇的关键部件电机做得非常优质这一特点,底气十足地把电风扇搬到了上海、南京、北京等最繁华的商场橱窗昼夜不停地运转,成功吸引了消费者。短短几年时间,蝙蝠牌电风扇的销量从十几万台上升到上百万台,张学东出奇制胜的营销策略也成为众多营销和公关书籍中的经典案例。
在彩电国产化的道路上,他的贡献也非同一般。
20世纪80年代,彩电国产化作为国家发展民族工业的“九条龙”之一,举国关注。然而,当时我国的彩电散件全部依靠进口,设计开发、技术标准、工艺设备生产、配套器件、原材料供应处处受制于人。时任电子工业部副部长的张学东,临危受命出任我国彩电国产化领导小组组长,成为这场彩电革命的领军人。
“只有全盘掌握技术,才能扭转被动局面。”张学东来到散件供应大国日本,与松下、东芝、三菱、日立等多家知名电器公司谈判,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订单换技术”的方案,为国家节约了几千万美元,对我国彩电国产化的进程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1993年,张学东离开电子行业,调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他说:“我是为国家干活儿的,服从国家需要是我的最高准则。”
1994年,在接近60岁的年龄,张学东被授予中将军衔,穿上了军装。
在不同的岗位上,张学东总是想着为群众多做点事。在两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任职期间,他提出了30多项提案和建议。
采访结束临别之时,张学东老将军将唯一的附中合影赠予母校,并为母校120周年校庆挥毫题字,为学弟学妹们送上真挚寄语。
【对话校友】
“希望年轻人掀起青春的风暴,投身强国建设”
长沙晚报:从华容一中跳级考到广益中学,又被推荐到北京工业学院,您一直以来都是学霸级的存在,有什么秘诀分享吗?
张学东:那个年代,我父母给我安排的出路就是去做学徒。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不愿意走这条路,我要学习,所以开始上洋学堂,后来又考到了长沙的广益中学读高中。我一直怀着感恩之心,希望自己能为国家和社会多做点贡献。
长沙晚报:您冬天就穿着一件外套加一件短袖,身体比好多年轻人都好,这是长期运动锻炼的结果吗?
张学东:运动锻炼的习惯其实在附中读书的时候就养成了。2020年之前我每天早上坚持走十公里,其他时间另计。现在90岁了,医生提醒不要过度运动,但我每天还是要走万步以上。
长沙晚报:您想念家乡吗?
张学东: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很多时候都在西南西北偏僻的地方,回湖南的机会很少,很想念家乡。最大的遗憾就是出来工作之后对家乡的贡献太少。现在回想起来,唯一对家乡有过帮助的是做彩电国产化的时候,曾经帮长沙引荐过彩色显像管项目。
长沙晚报:您对年轻人有什么话要说吗?
张学东:很羡慕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希望年轻人不辜负这个时代,矢志不渝为这个盛世大厦添砖加瓦。你们要趁青春年华学好本领,全面践行德智体美劳教育方针全面发展,更要特别注意坚定信仰、锻炼强健体魄,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希望你们有一天能掀起青春的风暴,投身强国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奋斗。
长沙晚报:2025年恰逢湖南师大附中120周年校庆,您有什么祝福送给母校?
张学东:值此母校迎接120周年校庆之际,我衷心地祝福母校生日快乐。对于母校的历史成就,我深受鼓舞,对于母校的辉煌未来,我也充满信心!向母校致敬,向各个时期曾经奋斗在母校的领导、老师、职工致敬!感谢母校!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