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雪兰:一生践行勤俭奉献 退而不休发挥余热

  1960年,她被评为全国首批“三八”红旗手,成为长沙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受到过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退休后,她依旧发挥余热,担任所住楼房的“栋长”,帮助邻里、团结社区住户,受到广泛好评。她,就是本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多次报道的“青年的旗帜”巫雪兰。近日,记者联系到了巫雪兰的儿子张继军,“母亲生前常常说自己做得太少,却得到了太多的荣誉。”

  13枚奖章都是辛勤汗水的结晶

  巫雪兰的老家在醴陵农村,1950年17岁时进城当了工人。刚刚加入湘江织布厂的时候,她总是手忙脚乱,不是这台机器的纬纱断了,就是那台断线停机,所以产量、质量一直上不去。巫雪兰不甘心拖后腿,每天加班加点学习新的操作方法。经过长期练习,她克服了手忙脚乱的情形,避免了纱布打结、纬纱更换不及时的问题。3年后,她被厂里评为操作能手。

  1958年4月22日,晚报前身《长沙日报》以“青年的旗帜”为题,报道了巫雪兰的事迹。此后,又多次对巫雪兰进行过报道。

  近日,张继军向记者展示了母亲生前珍藏的13枚闪光的奖章。“这两枚是1955年和1958年她参加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的奖章,这枚是1956年她参加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的纪念章。”张继军表示,对母亲来说,13枚奖章都是辛勤汗水的结晶,凝聚着过去的美好回忆。

  退休后成为和睦邻里的“栋长”

  退休后,巫雪兰身份发生了转变,从辛勤工作的劳模,变成了和睦邻里的“栋长”。在巫雪兰居住的望月湖9片11栋,她当了10多年的栋长。

  “母亲当栋长的诀窍是‘要解决矛盾,就得会倾听’。”张继军介绍,母亲十分热情,出租户、街坊亲戚等外来人口入住了,她总会第一时间上门打招呼,并讲清楚社区的规章制度。

  巫雪兰退休后,每个月只有约1300元的退休金,但她却是个慈善达人,用微薄的积蓄,不断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1998年洪灾,她捐了400元,差不多是她当时一个月的工资;2004年海啸灾难发生后,巫雪兰转了两趟车,找了整整一上午才找到红十字会将钱捐出去;2008年汶川大地震,她捐了500元……每当巫雪兰在电视、报纸上看到有人需要帮助时,她都会想方设法给对方汇款,方便的话,她甚至会亲自送上门。但捐过后她也就“忘”了。

     【人物简介】

  巫雪兰(1933年—2015年),1950年进入湘江织布厂工作,1990年退休。因工作出色,1960年她被评为全国首批“三八”红旗手,成为长沙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多次被评为“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全国先进生产者”。

  感动指数

  ★★★★★

  感悟&祝福

  2011年6月26日,78岁高龄的巫雪兰作为优秀老党员代表,被长沙晚报校园记者俱乐部聘请担任小记者的辅导员。当时,她谦虚地说“当了一辈子织布工人,现在要给小记者当老师,心里真有点忐忑。现在的孩子学习能力比我们那一代人强,如果给他们当老师,我想还是多给他们讲讲艰苦奋斗、勤俭奉献的精神吧。”

  “谢谢长沙晚报一直以来对母亲的关注。”张继军表示,母亲一生都在践行“艰苦奋斗、勤俭奉献”这八个字,这也是一笔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传承下去。

  文/长沙晚报记者 刘捷萍

  图/资料图片

【作者:刘捷萍】 【编辑:张萌】
关键词:巫雪兰
>>我要举报
  • 0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