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发秦”成爱心标签 更多活雷锋不断涌现
对于很多年纪较长的长沙晚报读者来说,30年前的一组系列报道至今记忆犹新。1986年3月至7月,长沙晚报用持续4个月的时间寻找一位做好事不留名的好心人。虽然新闻的主人公——“吴发秦”最终不肯出现在公众面前,其形象却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30年前,12篇报道寻找“吴发秦”
1985年10月,湘阴县19岁的农村姑娘姚文来到长沙市结核病医院,治疗严重的肺结核病。她父母双亡,经济困难。医院职工和病友同情她的遭遇,纷纷捐钱送物。长沙晚报于1985年12月14日以《同志爱温暖了她的心》为题报道了此事。姚文的境遇引起了读者的关注。
1986年2月21日,姚文收到一张400元的汇款单。汇款人姓名为“吴发秦”(长沙话“无法寻”的谐音)。长沙晚报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连续报道,并在报上开辟《“吴发秦”索踪》专栏,先后发表12篇报道,动员全社会都来寻找这个做好事不留姓名的活雷锋,并发掘社会上众多“吴发秦”式的人物。
虽然最终没有找到做好事不留名的“吴发秦”,但这一组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长沙晚报的这组报道,后来荣获全国好新闻三等奖。
30年间,发掘了许多“吴发秦”
在此后的报道中,本报记者发掘了许许多多和“吴发秦”一样的人,他们将慈善和爱心融入自己的生活,默默无闻地向他人传递着温情:
2001年2月,长沙县一中校长收到署名“梁欣”的人寄来的一封信和7000元捐款。信中写着“请校长把钱安排给一个偏远山区、家庭负担比较重、品学兼优的高一学生”。本报报道了此事,但后来一直没有找到当事人。
2007年2月15日,本报对在深圳打工的湘妹子吴翠为保贞洁而跳楼致瘫的遭遇报道后,在广大读者中产生强烈反响,其中一位女士委托本报将1万元交到吴翠手中。后来,本报记者和吴翠想方设法寻找那位好心人,未果。
2011年11月11日,一位老奶奶来到长沙晚报社送上一封署名“艾沙”的信,委托本报转赠一万元现金给“最需要的人”。在本报记者寻访“艾沙”的过程中,又被一个又一个“艾沙”式的好人感动着。
……
长沙晚报的这些报道让正能量广为传播,读者纷纷赞叹“长沙是一座充满爱的城市”。
【人物简介】
1986年3月18日,长沙晚报头版刊登了寻访做好事不留名的“吴发秦”的消息,3月22日便收到“吴发秦”的来信。信中说“本想和姚文见面谈谈,可能会使她轻松点,但实在不愿让人家感恩。扶弱救难,乃做人的本色,以后在信中问候算了”。
感动指数
★★★★★
感悟&祝福
“吴发秦”已无从寻找。近日,记者联系上了当年这组系列报道的主创人员之一、本报老报人李德坤。已退休多年的他说,现在自己每天都看长沙晚报,关注着这份报纸和这座城市的点滴进步。作为这座城市真实的记录者,在这份报纸上看到越来越多的“吴发秦”不断涌现。“祝愿我们的晚报蒸蒸日上,我们城市的明天越来越好!”李德坤由衷地说。
文/长沙晚报记者 彭放
>>我要举报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