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冬林:把站柜台当成艺术 极致服务练就劳模

  上世纪80年代,吴冬林是很多长沙人心中的偶像,人们习惯叫他“吴劳模”。当时,他是原中山路百货大楼毛线柜台的一名营业员,其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事迹,感动、影响过许多人。而将他的事迹报道出来的,正是《长沙晚报》。“《长沙晚报》的报道,给我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近日,记者回访这位昔日的“服务明星”,听他讲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服务“明星”曾经家喻户晓

  18岁参加工作,吴冬林成为原中山路百货大楼毛线柜台的营业员。干一行爱一行的他,把柜台服务看成一门艺术,自学了心理学、语言学、商品学等。“每个顾客的需求不同。比如,年轻人好动,选择毛线最好是羊毛和腈纶混纺的,耐穿;用来送人的最好选择颜色鲜艳一点,耐看……”为了接待顾客时不“卡壳”,吴冬林不但系统地掌握了毛线商品的知识,还研究顾客心理,掌握市场信息,培养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

  1980年1月,《长沙晚报》以一篇《三顾毛线柜》的文章,讲述了吴冬林工作中的一个小故事。“当时我没有想到,这样一篇小小的文章,会给我的人生带来巨大的影响。”吴冬林告诉记者。

  在此之后,《长沙晚报》对他的报道有数十篇。吴冬林的事迹也在长沙变得家喻户晓,成为一名服务“明星”。上世纪80年代,长沙曾号召财贸系统“店学新华楼,人学吴冬林”,这样的大幅标语随处可见。吴冬林热心为顾客服务,千方百计为顾客排忧解难,被称为“顾客欢迎的贴心人”,他的事迹甚至被收入1987年的长沙年鉴。

  不管干什么都不忘当年追求

  如今,吴冬林已经自主创业,“做得还不错”。“这么多年不管走到哪、干什么,我都不会忘记当年的追求,《长沙晚报》也成为了我的人生加油站。”吴冬林表示,现在每天都会看《长沙晚报》,从新闻到副刊,他都会仔细阅读,有时看到喜欢的连载,还会买来连载的书籍收藏。

  虽然离开了服务行业,但吴冬林仍非常关心这一行业。遇到态度不好的年轻服务员,他总是忍不住给人指出来。“不要以为自己的工作微不足道、没有前途,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吴冬林认为,服务的内涵丰富,服务热情、定价合理、环境整洁、商品丰富等,都是商家应该做到的。

     【人物简介】

  吴冬林,1960年出生,1978年参加工作,成为原中山路百货大楼营业员,1985年当选长沙市劳模,1986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被评为全国优秀营业员和新长征突击手。

  感动指数

  ★★★★★

  感悟&祝福

  “长沙晚报见证了我的每一次进步,它是我的精神家园,我对它情有独钟。”吴冬林说。“我考上大学,被评为全国优秀营业员,获‘五一’劳动奖章,甚至我结婚,我的业余生活……我的点滴成长,《长沙晚报》都为我见证。”吴冬林向记者展示一本陪伴他30多年的剪报本,回忆起当年的点点滴滴。他表示,《长沙晚报》上每一篇关于他的报道,他都会剪下来,小心地贴好,不时翻出来看看。这些报道就是他人生的缩影,他特别珍惜。

  “今年是《长沙晚报》60岁生日,祝福晚报越办越好,为社会传递正能量。”吴冬林说。

  文图/长沙晚报记者 刘捷萍

【作者:刘捷萍】 【编辑:张萌】
关键词:吴冬林
>>我要举报
  • 1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