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的重逢 ——读万宁《雨一直下》

相链区块链

        罗珺

  步入书店,终得捧起期待已久的万宁小说集《雨一直下》。封面雨滴仿佛蕴藏生命,在指尖轻轻颤动。深夜携书归家,窗外绵密细雨如约而至。合上案头旧卷,我迫不及待地沉浸于这场文学的雨幕之中。

  在“雨”中,那些熟悉或陌生的篇名,如久别故人,携岁月风尘与沉淀的智慧,轻叩心扉。十二篇小说,时间跨越三十余年。前八篇是近年的旧识,后四篇则是初逢的新友。

  首篇《南情北爱》如惊雷,再次炸响记忆深处。几年前的初读震撼瞬间复苏——与主人公栾俊杰一同关门痛哭的场景,恍如昨日。父亲那段隐秘往事,竟与书中情节惊人相似。我曾鼓起勇气在微信里向万宁倾诉。她的回应并非简单宽慰,而是一束理解与接纳的微光,照亮了我重新审视父辈隐秘往事的幽径,也开启了回望双亲,书写亲情的漫长旅程。此刻,她的小说超越了文本,成为撬动真实生命的支点。

  重读,是时光长廊里一次次与故人重逢。犹记2018年夏夜,在《中国作家》上读完《躺在山上看星星》上部,我情不自禁推开窗棂。星辉与灯火交融,夜色与书中情景难分彼此,“夜色撩人”的沉醉与悸动,至今萦绕。白日烟火气中续读下部,纵有邻家呛辣油烟与厨房琐碎纷扰,故事内核那份澄澈的浪漫却岿然不动,恰如万宁笔下现实与理想的精妙平衡。那种入世又出尘的笔触,道尽现代女性在事业与情感间的辗转。此番再随女县长“看星星”,那份于柴米油盐中仰望星空的悸动,依然流转生辉。

  《鼻子里的风水》《雨一直下》《这个世界还好吗》《乡村书屋》诸篇,虽曾陆续读过,此次重拾却别有洞天。我不再是单纯读者,更像是怀揣美好信念的女县长林岚,重新步入文字构筑的世界。愿追随从简、姚小瑶,“站在那儿,眼睛里只有窗外瓢泼的雨,雨水顺着玻璃狂奔直流”,嘶吼一句:这个世界还好吗?在滂沱雨幕中感知人物的迷茫、坚韧或顿悟;也渴望再入《乡村书屋》,于字里行间、人情冷暖中,寻觅现实与生活的线索。

  此番重读,更惊叹于万宁笔下自然焕发的蓬勃生机。她对山野田畴、风物人情的描摹,早已超越背景铺陈,升华为精神栖居的意境。字里行间流淌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恬淡自足,是人与土地、草木、生灵的深情絮语。这或许正是她数月前告知移居乡野的心灵密码。养花种菜,豢养猫狗鸭禽,《五月,五月》一篇便将人与动物间无需言语的深情厚谊刻画入骨,生命的平等与相互慰藉自然流淌。她的乡居生活与笔下世界早已水乳交融,书斋与田垄的界限在真诚书写中消弭——文字,已成为她生命状态最本真的呼吸。

  书末《童年现场》四篇小说,如清冽山泉,携三十余年前的清新气息汩汩而至,浸润心田。清丽的文字,质朴的情感,又似四颗晶莹雨滴,折射出万宁早期的文学初心。它们是深埋精神土壤的根系,清晰可辨她日后关注女性命运、书写人情冷暖的源头活水。

  读罢掩卷。此刻,窗外世界仿佛也浸润在万宁笔下的雨韵之中。《雨一直下》不仅是一部小说集,更是一场灵魂的对话,一次生命的回响。万宁以她敏锐的洞察与深沉的悲悯,将女性在时代洪流中的欢欣、悲痛、挣扎与坚韧,细致编织于每个故事。那些关于容貌、年龄、生存的抽象焦虑,在她笔下被赋予具体面容、真实呼吸与温热心跳。她笔下的人物,正是无数平凡女性命运的缩影与交响。

【作者:罗珺】 【编辑:张辉东】
关键词:雨中的重逢 ——读万宁《雨一直下》
>>我要举报
0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