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也是“生产力” | 山水洲城记

相链区块链

春寒料峭,但长沙的招商活动一片火热,乘“巳”而上。

2月8日,长沙市2025年“迎老乡 回故乡 建家乡”暨“湘商新十年”新春座谈会举行。活动发布了长沙市第三批招商大使、招商顾问名单和2024年度“十大湘商(校友)回归标志性项目”。活动集中签约30个项目,总投资额207.15亿元,涵盖智能制造、总部经济、新型显示、现代农业、食品加工、医药健康等领域。

自2015年以来,长沙全力打造“迎老乡 回故乡 建家乡”工作品牌,招商引资签约重大产业项目1600余个,80余家“三类500强”企业在长落地生根。特别是去年全球湘商总部基地落户海归小镇,全市湘商回归新注册企业达195家,项目到位资金898.5亿元,校友回湘到位资金463.6亿元。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湘籍企业家“落叶归根”的赤子之心,更是长沙以乡情为笔、以服务为墨绘就的一幅“双向奔赴”画卷。从“走遍全球”到“回归家乡”,长沙的实践不仅是一场经济领域的创新,更是一场关于情感认同与城市治理的深刻变革。

那么,乡情何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生产力”?长沙又是如何将这份情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招商成果?

清源华建位于湖南湘江新区的研发及装备制造总部基地建成后,刘树模安排基地负责人在厂区内种果树。他不担心树长得慢,因为他相信清源华建会在长沙扎根很久,与树一起向阳生长。

“我的故事起源于长沙,企业的精彩也理应在长沙书写。”

“1998 年,17岁的我从山西坐绿皮火车来到湖南大学求学,把6年青春记忆留在这里,应该说我和这一方水土,有着很深的情感链接。”2020 年,清源华建董事长刘树模带领团队回湘,在长沙建立研发总部。

总投资额近2亿元,占地面积达35亩的清源华建研发及装备制造总部基地,已成为刘树模和团队筑梦的大本营。如今,这家深耕城市排水系统智慧物联细分领域的企业从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再到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了三级跳,在全国的“小巨人”竞争中脱颖而出。

“企业要想发展壮大,一定要有一方可以深深扎根的沃土,长沙就是我们成长的沃土。”

这片沃土上——

开出了“湘商回归”的繁花。

“迎老乡 回故乡 建家乡”的十年,是长沙与湘商共同成长的十年。长沙高度重视湘商回归工作,多次赴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开展小分队招商。出台《2024年长沙市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实施方案》《长沙市“春暖湘商”——湘商回归和返乡创业工作实施方案》,让广大湘商发展信心更足、落叶归根情怀更深。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在活动中感慨:“长沙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优渥土壤,让我们信心十足。”他的团队将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分中心落户长沙,正是基于对家乡发展潜力的深度认可。

结出了服务至上的果实。

乡情需要持续滋养。长沙将“迎老乡 回故乡 建家乡”融入日常,深入开展“春暖湘商”系列活动,市县乡三级开展各类走访对接活动255场次,累计向湘商发送慰问信667份、上门走访湘商871家,举办座谈会、招商推介会等活动37场,签约项目115个,投资总额1525.2亿元。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服务,让湘商感受到“被惦记”的温暖。湖南钠能时代联合创始人钟菊芽坦言:“长沙经开区作为湖南省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有力的政策支持。”

筑起了“情感共鸣”的桥梁。

政策优惠能吸引企业,但情感认同才能留住人心。长沙通过设立“企业家日”、举办“星商夜话”等活动,赋予企业家“城市合伙人”的身份认同。上海黎耀智能董事长邹少平的经历颇具代表性:疫情期间,长沙基地逆势增长的业务效率让他深感震撼,最终决定将企业核心业务迁回家乡。

“感情是起点,但关键还是顺势而为。”这是吴太兵谈及万兴科技回湘发展的真实原因,“长沙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及产业链优势,能促使省外企业顺势而为。”这也是吸引湘商和外地企业来湘投资的关键要素。企业最终追求的是盈利,有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与发展前景,企业家们自然会用脚投票。

长沙给出的方法是“让湘商‘链’上长沙”。

——链式思维:从“单点突破”到“集群作战”

望城经开区的案例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该区引进永杉锂业、华纳医药、比亚迪电子二期等项目,覆盖锂电、生物医药、智能终端等多个领域。这些项目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紧扣“锂盐—前驱体—正负极材料—电池”的储能材料产业链布局。

望城强链补链培育“产业雁阵”。望城经开区供图

2024年,长沙梳理各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客商清单1435家,整理湘商企业家名录587个,摸底与安徽、上海、海南等地产业合作项目249个,开展精准招商、敲门招商、以商招商。

——央地联动:借力“链主”撬动生态

央企国企是产业链的“定海神针”。长沙设立央企对接专班,2024年签约落地14个央(国)企项目,在谈项目28个。

“链主”的作用不容小觑。楚天生物医药与生命科学产业链的实践证明,一家“链主”企业可带动15个上下游项目、超80亿元投资。这种“以商招商”的模式,既降低了招商成本,又提升了产业协同效率。

——场景赋能:供需对接激活创新

招商引资不仅是“招企业”,更是“招生态”。2024年4月,长沙创新推出“应用场景对接会”,发布72项技术需求和106项成果供应,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刘树模对“四链融合”深有体会:“我们的新产品需要试验场景,长沙各部门立刻组织联合踏勘,这种效率让我们决定扎根。”

营商环境是城市竞争力的终极体现。

近年来,长沙始终坚持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持续擦亮营商环境品牌。全市目前拥有经营主体超190万户,截至2024年底上市公司达86家,位居中部城市第一。长沙两次获评“2024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称号,连续四年在全国工商联组织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位列全国前十;连续两年被评为“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人才生态指数位居全国前十。培育5家千亿级企业、2个全球灯塔工厂,吸引20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来长投资……从来到长沙、爱上长沙,再到看好长沙、投资长沙,近年来长沙凭借良好的营商环境,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

这背后,是一套“政策+服务+法治”的组合拳。

——政策迭代:从“阳光雨露”到“精准滴灌”

长沙的政策设计始终紧扣企业痛点。2024年修订的《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外资准入、质量提升到便利化服务,形成15条具体举措。针对民营企业,长沙推出“陪跑护航”三年行动,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政策的效果立竿见影:2024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23家,同比增长8.3%;实际使用外资27.9亿美元,占全省六成。

——服务创新:“股东式服务”与“星商体系”

“企业需要时无处不在,不需要时无声无息”——这是长沙提出的“股东式服务”理念。湖南坚峰科技创始人刘军对此感触颇深:“从2024年3月份第一次接洽到同年5月9日签约落户,我们落地长沙仅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此外,长沙构建“1+N”星商服务体系,通过“星商学”“星商通”等平台,为企业提供融资、培训、产学研对接等一站式服务。

同时,长沙创建24小时“不打烊”数字政府,“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经验在全国推介,8600项政务服务实现“减证办”“免证办”,186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2024年为经营主体降低融资、用电等成本78亿元。

——法治护航:打造“最安全投资目的地”

法治是营商环境的底线。长沙成立全省首家市场化商会商事调解组织,对工程机械、大数据等产业链开展专项知识产权保护。2024年,长沙清理22个招商引资烂尾项目,并制定《招商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办法》,用制度保障企业权益。安商、暖商、护商、惠商,是长沙不变的承诺。

一流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天下客商来长沙投资兴业。这是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上浓郁的商业气息。黄启晴 邹麟 摄

站在“湘商新十年”的起点,长沙的梦想不止于中部。

2月5日,湖南召开招商引资工作座谈会,这是湖南连续两年将“新春第一会”锁定招商引资。2月6日,长沙连续第5年聚焦“高质量发展”召开“新春第一会”,强调充分把握大抓招商引资这一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新一年,如何做好招商引资?结合省市“新春第一会”传递的信号,或许能为长沙招商引资工作指明方向:

——从“内卷式”竞争到“精准化”招引

针对“内卷式”竞争、招引项目质效不高等问题,长沙将创新招商方式,树立“N+1”的招商策略,学习兄弟省市的经验做法,放大综合成本低的特色优势。在应用场景招商、产业链招商、平台招商、基金招商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更加注重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税收贡献率等质量效益指标的提升。通过精准招商、敲门招商、以商招商,吸引更多高质量项目落地。

——从“重数量”到“重质量”

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效益,注重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税收贡献率等关键指标。针对招大引强成效不明显、重大外资制造业项目缺乏等问题,要加大外出招商力度,特别是园区要按照“百分之五十的人招商”要求,把一线招商力量做实、建强、调优。发挥产业基金作用,提升湘商回归、湘智兴湘、校友回湘等工作质效,推动更多高质量项目落地。

——从“引才”到“育才”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在于构建“高校—企业—政府”协同创新体系。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本土高校的校友资源,成为科技转化的“活水”。钠能时代、清源华建等企业的崛起,证明“校友经济”的巨大潜力。长沙要推动“校友回湘”与“海外引才”并轨,打造“类海外”人才生态。

——让“软实力”成为“硬支撑”

一座城市的终极竞争力,在于能否形成“产业—人才—文化”的良性循环。长沙的“烟火气”与“国际范”并存:既有茶颜悦色、文和友等网红品牌,也有博世、大众等跨国巨头;既有岳麓书院的千年文脉,也有马栏山视频文创园的数字浪潮。这种独特的城市气质,正转化为吸引全球要素的“软实力”。

未来,长沙能否以“迎老乡 回故乡 建家乡”为支点,撬动更大的发展奇迹?答案或许藏在湘江奔涌的浪花中,藏在企业家夜话的灯火里,更藏在每一位“归来游子”的笃定步伐中……

记者/刘丹

编辑/尹玮 校读/欧艳

初审/彭培成 终审/沐刃


【作者:刘丹】 【编辑:彭培成】
关键词:湘商回归;长沙;山水洲城记;招商引资;营商环境;湘商 湘商回归;长沙;山水洲城记;招商引资;营商环境;湘商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