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聚餐就该理直气壮 | 山水洲城记
白居易笔下“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温情邀约,曾是中国式人情最熨帖的注脚。然而今日,“吃,还是不吃”竟成了不少公职人员心头的难题。
中央“严禁违规吃喝”的禁令,本意是斩断权力寻租链条、铲除腐败土壤。吃吃喝喝里有“诱饵”,酒杯一端,原则易松。部分官场将“请客”异化为权力运作手段,原则于觥筹交错中消解,公共资源在推杯换盏间流失。
因此,整治的核心是“违规”而非“吃喝”。可某些地方却将其异化为草木皆兵的“饭局恐惧症”,甚至出台“公职人员不准在外吃喝”的极端规定。部分干部将“不聚餐”与“不犯错”简单等同,宁可不作为,也不愿因正常交往被误读。当“不吃”成为唯一安全选项,“吃”成了不可触碰的雷区,正常公务交流与人情往来被一概否定,禁令便背离了初衷。
在此背景下,6月29日重庆市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走进饭店消费、一句“今天这两桌我来请”的举动,无疑吹来一股清风:正常聚餐就该理直气壮。这份底气,源于公私界限的泾渭分明:
吃得敞亮:饭菜清单可晒可晾,阳光下便无暧昧的阴影;
吃得清白:饭局场景敢录敢存,公开记录是清白的背书;
吃得硬气:风骨担当见行见心,原则清晰自然腰杆挺直。
整治既要保持力度,更需精准与温度。2024年我国餐饮收入超5.5万亿元,关联着3000多万从业者的生计。安徽某银行处罚吃十几元面条的客户经理,引发“过度监管”质疑,折射政策偏差对小微商户的冲击;基层干部婉拒群众家宴反被误解为“生分”,凸显执行标准僵化带来的困惑。
让正常饮食交流不被污名化,让监管精力回归约束权力本质本身。需警惕的从来不是盘中餐,而是黑暗中借助杯盘进行的权力交易。
清单越透,饭越香;场景越全,心越安;风骨越硬,腰越直。当干部不再为一餐饭而惶恐,制度才算回归本位——正常聚餐,本该无需这般沉重思量。
作者/蒋华
编辑/尹玮 校读/肖应林
初审/胡兆红 终审/李辞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