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深度解锁中国诗乐“同根共生”的文化密码——听李巧伟教授讲座

相链区块链

文|尹建军

近日,湖南图书馆内文风浩荡、诗韵流淌、弦歌不绝。由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倾力打造的“社科领航•湘聚智慧——湖南省社科普及读物专区启动仪式”在此举行。这件以“文化传承为纽带社科普及为使命”的盛事,不仅为湖湘大地再添一座人文智慧殿堂,更以一场跨越千年的诗乐对话,让中华文明的韵律之美浸润人心。首期讲座特邀长沙学院音乐学院院长、音乐学者、男中音歌唱家李巧伟教授,以《诗乐同源——中国文学与音乐的共生关系》为题,为观众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李巧伟以深厚的学术积淀与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将中国文学与音乐“同根共生”的文化密码娓娓道来。从先秦《诗经》“风、雅、颂”的吟咏唱和,到汉魏乐府诗的悲怆叙事;从唐诗宋词的平仄韵律,到元曲唱腔的市井风情;再到近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婉转演绎,他以学者之智梳理脉络,以艺术家之魂唤醒经典。其男中音音色如丝绒般温润,又潜藏金属质感,整场讲座或讲、或唱、或诵,以“三位一体”的鲜活形式,将凝固的文字化为流动的乐章。观众在他的引领下溯流而上,从《诗经》的质朴吟咏到乐府诗的深沉叙事,从司马相如《凤求凰》的缠绵悱恻到岳飞《满江红》的壮怀激烈,从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迈到苏轼“明月几时有”的旷达,无不令人心驰神往。

李巧伟对经典诗乐的演绎兼具学术深度与艺术感染力。《木兰诗》的金戈铁马、《将进酒》的豪迈洒脱、《钗头凤》的断肠吟咏、《滚滚长江东逝水》的磅礴气韵,皆在其声情并茂的诠释中焕发新生。当《西厢记•长亭送别》的哀婉旋律与“碧云天,黄花地”的诗意画面交织,观众仿佛置身于古典艺术的至美之境。而讲座中更为精彩的部分则是现场带来了青年作曲家为岱松词作谱曲的新艺术歌曲的首演,分别是岱松《书剑行吟》中的《苏幕遮•秋夜》(青年作曲家晏庆创作,女高音李冠男演唱)与《水调歌头•落叶随流水》(青年作曲家陈泽宇创作,女高音张瓅文演唱),其新人新作更以创新表达延续千年文脉的风姿,让“旧体新诗”焕发时代光彩。

  李巧伟认为:“诗者,歌之心;乐者,诗之翼。”中华文明的诗乐传统,正是以情感为纽带,以音律为羽翼,承载着民族的精神与智慧。这种“诗歌与创造齐飞,学术共艺术一色”的独特风格,不仅让观众领略到文化研究的深邃,更感受到艺术感染的温度。作为兼具学者与艺术家双重身份的李教授,其讲座既是学术的盛宴,也是艺术的洗礼。

活动尾声,李巧伟以一曲岱松先生的《唐多令•南县行》将氛围推向高潮。旋律在图书馆穹顶回荡,仿佛千年诗魂与现代心灵在此刻共鸣。窗外湘江奔流,室内余韵绵长,这场诗乐交融的盛宴,不仅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彰显。千年文脉在湖湘大地的续写,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亦是民族精神代代相传的明证。

此次讲座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书香湖南”全民阅读活动在社科普及与艺术传播领域的深度融合。



【作者:尹建军】 【编辑:肖舞】
关键词:
>>我要举报
6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