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品牌建设是国产水果的“必修课”

相链区块链

  丁慎毅

  包装盒上印满日文的秋月梨,其实来自山东;替换标签后,南非橘子立刻“变身”澳柑;国产葡萄披上“洋外衣”,从6元一斤暴涨到66元……而所谓的“进口水果标签”,甚至可以从网上直接买到,每贴只要两三分钱。(10月20日央视新闻)

  假冒进口水果的商家不需要承担进口水果的运输、关税、质量检测等费用,却能以进口水果的名义销售,不仅欺诈消费者,扰乱了正常的市场价格秩序,获得不正当的竞争优势,还挤压了国产水果商家的生存空间。对这种乱象,除了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外,更需要想办法让国人提高对国产水果的自信心。

  我国不仅是水果进口大户,也是水果出口大户。据统计,2023年,中国水果出口额49.8亿美元。在山西运城,主要栽植的13类果品全部实现出口,销往76个国家或地区,多款水果甚至实现“首发”海外;广东卖出的每100颗荔枝中,就有1颗漂洋过海。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何还出现国产葡萄换上洋外衣价格相差10倍、论斤称变成论个卖的问题?除了少数国人崇洋心理作怪,更重要的原因是国产水果品牌建设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品质是品牌的根基,高端品牌一定要拥有高端品质。“酒香也怕巷子深”,更加重视品牌建设,品牌影响力才能进一步提升。以融安金桔为例,“2022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显示,其品牌价值由2021年的19.42亿元提升至30.85亿元。

  品牌化是水果产业的最大机遇,是帮助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是促进消费升级的有效路径。对于生产端来讲,品牌代表高溢价;对于流通端来讲,品牌代表稳定的采购货源;对于消费端来讲,品牌代表优质、安全、健康,以及美好的生活享受。品牌产品能够满足顾客的物质需求,这是基本要求。优质品牌继而能够与顾客产生精神共鸣,甚至超出顾客的期待,那么这个品牌就能持续地吸引消费者。

  作为世界最大的水果生产和消费国,我国国内的水果品牌建设与消费升级的需求还有不小差距。国产水果仍存在不标准化的现象,导致用户体验参差不齐,同一批次水果,大小、口感、品质都不稳定,因此必须提高产业的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

  当然,水果的品牌化也要让更多人消费得起。这就需要在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基础上实现稳定的规模化。比如,陕西的洛川苹果,品牌价值687.27亿元,居全国水果类榜首,但其价格每斤不超过10元,就在于扩大规模稀释了稀缺性。虽然价格降了,但总收入提高了。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电商的作用,通过直采拼团等措施,把消费者的到手价格拉低。

  如今,面对种类繁多的水果,消费者更趋理性,很注重性价比。这就需要加快水果向标准化品牌化迈进的步伐。从选育优质品种、开展标准化种养,到完善分选加工链条、搭建质量管理体系,科学技术和先进理念的广泛应用,将让水果类型更丰富,水果质量更好吃更营养,价格更普惠。到时候,国产水果换上“洋外衣”价格倍增的现象自然就消失了。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优稿优酬。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

【作者:丁慎毅】 【编辑:刘天乐】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