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来啦!长沙市青少年宫试运营 面积是原来的5倍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30日讯(记者 陈焕明 实习生 熊博闻)承载着几代老长沙人记忆的长沙市青少年宫回来了。今日起,原址重建的长沙市青少年宫正式投入试运营并逐步对外开放,预计今年年底实现整体竣工交付,明年上半年正式投入使用。新建的青少年宫,不仅是孩子们知识的殿堂、兴趣的乐园,还是全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仿古园林式青少年宫,成为长沙又一标志性建筑。
新址建筑面积是原来的5倍
长沙市青少年宫位于中山路272号,项目总投资约4.1亿元。它的总建筑面积有6.5万平方米,扩建建筑积5.5万平方米,这一面积是原址的5倍之大。
2015年初,市青少年宫项目主体工程进场施工,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项目主体混凝土结构已完成验收,钢结构工程已完成验收工作,主体外墙装饰清水墙、石材干挂已全部完成,单体的室内装饰工程A、B区已完成,室外绿化、亮化工程已完工,C区影剧院因提质改造目前正在进行中。
长沙市工务局工程三处处长徐晓峰向记者介绍,作为长沙市重点民生工程,项目秉承“工匠精神”理念,不仅采用了BIM新技术,让所有安装工程按照建模的样板施工,同时攻克了多重难点。
为展现市青少年宫独有的特色,外墙采用清水墙及干挂石材方式相结合,在砌筑手法上采用拱券、柱廊、坡屋顶等进行组合,体现“宫”的特质。“光是为还原古典建筑特色,就先后制作清水墙样板4次,更换施工队20多次。”徐晓峰说。
新馆分3个区,七成为活动场馆
长沙市青少年宫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建立的青少年宫之一,谭盾、张也、叶矛、廖沙等一大批知名艺术家从这里成长,小杜鹃艺术团多次参加海内外大型文艺演出,这里承载着几代长沙人的成长记忆。
记者了解到,长沙市青少年宫分为A、B、C三个区,其中A区为文体活动区,有游泳馆、科普馆、篮球、羽毛球馆等;B区为素质教育区,有舞蹈室、美术室、声乐室及小杜鹃艺术团;C区为多功能影剧院,有1个600座及6个数字电影院多功能剧场、地下车库、人防等。新馆活动场馆面积占70%,培训部分面积只占30%,其职能从原来的以培训为主转变成以活动为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市工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新的市青少年宫体现了浓浓的人文氛围,底层的柱廊方便了青少年的活动和交流,建筑围合成的半开放空间使得青少年能自由地思考,快乐地玩耍,寓教于乐,“这里将成为孩子们知识的殿堂、游玩的宫殿、兴趣的乐园。”
古树古亭古城墙都被完好地保存下来
从上周开始,市青少年宫四周围挡开始陆续拆除。记者今日在现场看到,虽然建筑还没有对外开放,但是室外园林绿化已吸引不少市民来此散步游玩。“为了将市青少年宫打造成市民共享的乐园,在设计过程中,特地去除了围墙,市民能从东南西北各个方向进入青少年宫,这里成为大家休闲游玩的好去处。”徐晓峰说。
对很多长沙人来说,青少年宫的三座标志性清代凉亭和雷锋、刘胡兰雕像同样是无法取代的记忆。记者了解到,青少年宫原有清代古亭3座,为延续历史文化,尊重历史文脉,特邀请文物保护专家及专业的文物施工单位对古亭进行修复,与新青少年宫的建设同步竣工,面向社会开放。
步入新建的市青少年宫,记者还发现里面大树参天,完全不像一处新建建筑。原来在重建之前,市青少年宫院内有原生树木百余棵,其中有挂牌保护的香樟两棵,树龄超过100年。徐晓峰介绍,为了保护这两棵百年香樟,特意将建筑布局按“几”字形设计,同时对原来27棵胸径在50厘米以上的樟树进行原地保留,部分确需移栽的,在做好保护措施后移栽到院内的非施工区域。“虽然给施工带来了一定难度,但是确实很值得。”徐晓峰说。
同时,在施工期间现场还发现始建于三国魏晋时期的古城墙,为保护这段古城墙,基坑围护结构根据古城墙位置进行了调整,施工期间严格按照文物部门要求进行保护,避免破坏。
作为长沙人民的“老朋友”,原青少年宫场地内的雷锋雕塑和刘胡兰雕塑,也被重新放置在了建设一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场上。通过景观设计将历史人物与新建建筑相互融合,使新青少年宫场地更加有历史厚重感。
那些年我们遇见过的青少年宫
筹备青少年宫花了5000多元,《三里湾》唱了三个月
黄原里,长沙市青少年宫创始人之一。1957年,团市委筹建一个青少年活动的少年宫,他和鲁义玲负责筹备。
“1957年开始搞筹建,当时团省委和市政府拨了5000多块钱的筹办资金。当时要拆除附近的一些居民户,还要进行园林规划,建了个露天舞池,修了些栏杆,还搭了个葡萄架,搞了个剧场。筹办费主要用在这些事情上。其他的娱乐室、棋牌室,就把团市委的办公房和市工会的办公房腾出来。”黄原里回忆说。
挂牌对外开放选在了1958年春节前几天。当时项目不多,主要开放了露天舞池、剧场和娱乐室。剧场演的是《三里湾》,是湖南省花鼓戏团这曲戏的首演,好多名角,连续演了两三个月,场场爆满,轰动一时。
很多个甜蜜周末,他和女友都是在剧院看戏
冯爹爹是团市委的老干部。1957年在团市委参加工作,当时团市委的办公地点就在市青少年宫里,他在这里恋爱、结婚、生子,直到1970年才搬到他处。
戏院还是冯爹爹幸福爱情的见证地。当年看一场戏,只要二三分钱,三百多人的剧院,位子常常是满的。
冯爹爹常常住在工厂里,而他的爱人工作单位在河西,难得过趟河,两人只能在星期五聚在一起。他们在市青少年宫的宿舍正好连着戏院的二楼,近水楼台先得戏,看花鼓戏、听歌剧、看话剧便成了两个相聚时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雷雨》《我的一家》《三里湾》是他看得最多的剧目了。
其后的岁月中,冯爹爹的孩子在市青少年宫出生,在那里的草地上学习走路。他也看着青少年宫里的办公单位的轮换,看着小杜鹃艺术团的兴起。
后来剧院拆了,青少年宫里活跃的青少年越来越少了,冯爹爹也很少回到这里,只是在心里默默地憧憬当年那个青年美好时代的回归。
在青少年宫撒野的生活,今天的孩子可能没体会过
他住在教育街,转个弯就是青少年宫。
学校里组织看电影,是去市青少年宫;学校搞思想教育活动,就去刘胡兰雕像前敬个礼;脚发痒,去青少年宫的草坪里踢两脚球,不管认得不认得的,踢两次就混熟了;脖子痛了,也去青少年宫放风筝,脑壳仰得发酸,放得风筝都看不见了。
青少年宫绝对是当年的流行集中地,科技馆里的男孩子们,一人手里拿个拼装四驱车,故意把马达转起来,比哪个的轰鸣声大,输了的要请客,去吃门口的棉花糖……
1989年到1995年,姜先生的小学六年是在市青少年宫撒野的六年。此后他到市青少年宫,发现停车坪越来越大,玩的地方越来越少。背书包上课的孩子越来越多,一身黑汗水流的小学生越来越少。
那个曾在他眼里很有科技范的科技馆成了培训馆,一直让他搞不懂的传动仪不见了,玩马达的小朋友都在写书法、画素描了。想起自己小时候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姜先生觉得现在的小孩实在是体会得太少了。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