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长沙县发现杨树达先生家谱

镌刻家族记忆的文化瑰宝

      长沙晚报2月20日讯(通讯员 董石 全媒体记者 任波)家谱的重要意义在于文化传承。当代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不广,而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力补充,更加生动。近日,长沙文史专家黄守愚领衔的谱牒专家团队表示,已在长沙首次发现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先生家谱,并首次证实其族源、祖居地及迁徙情况。

      杨树达是长沙杨氏的杰出代表、毛泽东的老师,更与长沙县人、中国化工之父范旭东是莫逆之交。自杨树达1956年逝世以后,社会各界一直弄不清楚杨树达先生的族源、族谱,杨树达先生直系后裔曾多年寻访其家族源流未果。

      黄守愚及其团队成员四处搜寻长沙各杨氏族居地或各支杨姓族谱,咨询杨姓或其他姓氏的谱牒专家,并深入国家与多家省、市、县图书馆、档案馆查阅资料,翻检杨树达著作、未刊手稿、日记,终于在新出版的《杨树达日记》寻找到了杨家在长沙县的线索。

      黄守愚查到湖南图书馆藏有“杨树达编”《(长沙杨氏)家政琐言》,团队通过仔细阅读共同整理出杨树达家族的15代世系和15字排辈语及该支杨氏族人名字,并查到1932年出版的《长沙县教育概览》,并确认“杨家祠堂”在黎托一带。

      随后,黄守愚团队在广西找到一套1925年的杨氏族谱,并确证了杨树达属于“长沙花硚杨氏”(即今雨花区花桥杨氏)。

      针对杨氏族谱中排辈语的出入,记者联系到杨树达的曾孙杨柳岸。杨柳岸说:“杨树达先生这一支应是长沙花桥一脉没错。我的高祖父杨孝秩先生提起过,祖上应该对排辈诗有过调整。”杨柳岸注意到黄守愚展示的族谱上有一页上写有“杨伯峻先生名叫‘本崇’,杨伯峻先生在我们家叫‘德崇’,这说明这个排辈诗是有过调整的。”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